即使是在春节和元宵这样一年最重要的节日里,节日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淡,我们常说“年味儿”没有了,感受不到那种节日带给我们的纯粹欢喜。
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想是我们给节日赋予了太多本来不应该由节日来承载的意义。
首先是吃。中国人太能吃也太会吃了,所以我们擅长把一切节日都变成吃的节日,吃粽子,吃元宵,吃月饼,还有无论什么节都得吃的饺子。大约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食物的渴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纪念重要日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点好的,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我们太看重吃这件事,以至于把吃变成了节日唯一的目的。于是,中秋变成了月饼节,端午变成了粽子节,甚至连美国人的感恩节,我们都戏称为火鸡节。
更不用说,我们还发明了饭局。“过节了,一起吃个饭吧”,所有的节日都成了饭局的理由。如果说把一切节日变成和吃有关的节日还延续着一定的文化含义,让各个节日保持了个性的话,那么饭局这种形式,则抹平了不同节日本身的特色,让所有的节日彻底同质化。
其次是人情。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倚重人情和关系,难免给过节的人造成或重或轻的心理负担。想想竞相攀比的压岁钱,想想那些流于形式毫无意义的饭局,想想每年春节走亲戚时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付的七大姑八大姨,过节还真的让人向往不起来。
除了亲戚之间的人情往来,节日还常常被我们当成拉关系的好时机。你知道每年哪一天北京的交通最拥堵吗?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每年中秋前夕,无数月饼在中国人之间互相流转,中秋长假前的最后一天是送出月饼的最后机会,所以这一天外地进京的送礼车比平时要多出好几倍,常常让北京的交通限于瘫痪。
再次,是购物。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和移动支付的不断升级,所有节日都被改造成了购物节,各种各样的节日变得千篇一律,线上线下商家联动舆论阵地,把买买买培养成了人们度过节日的唯一方式,将“清空购物车”塑造成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从年初的元旦大促到年末的圣诞大促,我们防不胜防地成为商家的猎物。
而即使如此也无法满足节日购物需求,于是我们创造了双十一,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们创造一个专门用来购物的节日。在购物狂欢里,所有节日更是变得同质化,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吃吃吃、买买买和人情关系,这些作为节日的一部分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把这三件事变成了节日唯一的目的所在。于是,只有小孩子才喜欢过节,而成年人则把过节当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负担。
节日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情感。离开了情感的依托,节日就会变得苍白空洞,流于形式,吃再多的东西,买再多的东西,也无法填补你内心真正的空虚。
节日是传递爱的契机,是给那些平时没有机会说出口的爱一个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