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别有人间

斯文·赫定 | 《亚洲腹地旅行记》

斯文·赫定 | 《亚洲腹地旅行记》
2022-08-06 · 11 min read
清渠集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自认为是此生最后的几行字:“停在一座高山丘上,骆驼在此无不倒下。我们用望远镜仔细眺望东方,四面尽是沙山,不见一根草,也不见一丝生命。人和骆驼都是极度虚弱。求上帝开开眼!”

◆ 第一章 缘起

一个男孩在童年的时候就已明了他这一生的志向所在,是何等的开心,而这恰恰是我的福气。

我在心中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我也要跟他们一样从远方荣归故里。”

◆ 第四章 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到巴格达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天堂之河在科纳(Corna)汇合,阿拉伯人说万物起源之时,伊甸园就坐落在这两河之间的半岛上。他们甚至会把那能辨善恶的知识树指给你看。还有人说幼发拉底河为公,底格里斯河为母,而科纳就是两者结为连理的所在地。如果在地图上打量这两条河,很自然地就能看出它们合起来很像一对牛角,事实上,科纳这个名字的拼写与拉丁语的cornu和英语的corn都十分相像。

当年的御花园仍是繁茂绚丽,然而在一片盎然绿意之中,却有一块地方只长有杂草和野蓟。有个罗马教皇特使问此如何解释,国王回道,这块野地归一个穷寡妇所有,而她并无卖地的意思。听了这番话,罗马特使随即表示,这个小小角落是偌大一个御花园里最为美丽的处所。

强悍的哈里发曼苏尔(Abu Yafar Abdallah al-Mansur)在762年创建了巴格达,并封这座都城为“达瑞赛伦”,意为“和平之城”。

◆ 第十章 走过阳光之地阔拉珊

路面上印有一条条平行的轨迹,这是几千年来骆驼蹄、马蹄和人的脚来往走过所磨砺出来的印迹。

◆ 第十二章 博卡拉和撒马尔罕

卡拉库姆(KaraKum)黑沙漠,它位于里海和阿姆河(Amudaria)之间,也在阔拉珊和咸海之间。沙漠上奔跑着野驴、野猪、老虎和胡狼。土耳其斯坦的部分领土已被占领,希瓦和整个里海的东部海岸皆在沙皇统治之下。

中间的卡拉库姆沙漠还没被攻克,沙漠中的绿洲便是土库曼人放牧的地方。

◆ 第十三章 深入亚洲心脏地带

杨赫斯本最近刚刚完成他的首次横穿亚洲大陆的长途旅行,途中还经过慕士塔格垭口(Mustagh)

◆ 第十四章 结识博卡拉酋长

伊塞克湖(Issik-kul)意指“温暖的湖”,因为注入湖中的各条河水都比较温暖,加上湖也很深,所以不会结冰。一到了这个大湖最西端的窄角边,我决定去朝拜一下伟大的俄国旅行家普哲瓦尔斯基(Przhevalsky)的墓地,也就在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小镇附近。

◆ 第十七章 与“冰山之父”搏斗

高原反应的症状——耳鸣、失聪、脉搏加速、体温偏低以及失眠。

而在脚下,我感觉到遵循重力法则的地球,在这宇宙太空的夜色中沿着自己的轨道在不断地旋转着。

◆ 第十九章 沙海

我被无法抗拒的潜在欲望冲昏了头脑,认为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迎刃而解,而不愿意承认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现在只走了两天的路程,如果掉头按原路折回去,也还算得上明智,整个队伍可以得到挽救,也不会有谁因此送了命。但是我无法让自己走回头路

“沙子是干的,”他回答说,这句话就像是从坟墓里传出的,为我们这个颓废的队伍敲响了丧钟。

◆ 第二十章 遭遇灾难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自认为是此生最后的几行字:“停在一座高山丘上,骆驼在此无不倒下。我们用望远镜仔细眺望东方,四面尽是沙山,不见一根草,也不见一丝生命。人和骆驼都是极度虚弱。求上帝开开眼!”

◆ 第二十三章 再次远征帕米尔

我们向南经过熟悉的土地,沿着杭塞拉巴河(Hunserab)往上游走,来到兴都库什山,在那里我穿过了4个高耸的垭口——垭口之上至少我自己能亲眼看见康居山(Kanj ut)。

在积雪覆盖的山顶之上,野绵羊俯瞰着山谷里杂乱而乏味的生活,对人类所谓的政治边界漠然视之。

◆ 第二十四章 沙漠中发现两千年古城

在那同一个时代,即唐朝的时候,有个中国的旅人曾在书中如此描写过和阗北部的沙漠地带:“那里没有水,也没有绿色植物,只有常常刮起的热风,吹得人和动物都无法呼吸,有时因此患病。人在此地几乎总能听见尖锐的呼哨声,抑或响亮的吼叫声,想要寻找声音从何而来,却又不见一物,不禁满心恐慌。这样的情形常常在旅人迷路时发生,因为此地正是恶鬼的居所。走过400里,就会来到古代的王国吐霍咯(Tu-ho-lo)。很久以前,这个王国就已经变成了一片沙漠。国中所有的城镇都化为废墟,荒草丛生。”

◆ 第二十七章 亚洲心脏里的侦探故事

倘若有读者问我下面这个问题,我也不会感到一丝意外:“你这样拿自己的生命去冒如此巨大的风险,还要搭上手下人和骆驼的性命以及整套装备,在没有水喝的沙漠里一而再、再而三地长途旅行,究竟为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尽管目前关于亚洲内陆最详尽的地图都表明,东突厥斯坦地区的沙漠有待考证,但还从来没有欧洲人涉足过那里。正是因此,勘察地球表面这一块地域的实质情形对地理学研究而言就成了一个尚未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在这些完全被浮沙掩埋的地区还有可能会找到一些古代文明的蛛丝马迹。我们在前面某一章里也说到,我所抱有的种种希望最终都冠以成功的光环,因为我确实找到了两座古城的遗址。

从他掉头的地方到和阗河西岸的马撒尔塔格山,还有85英里的路要走。对斯坦因及其同伴来说,能及时转换路线绝对是极幸运的事。若是换成我,在当时的情况下绝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我会硬着头皮继续穿越沙漠,这样我和手下人就可能走上一条死路;我可能会失去一切,就像1895年的那次遭遇一样,但是上路探险、征服未知领域、与不可穿越的险地博弈,这一切都散发出无可抵抗的魅力,让我深深为之着迷。

◆ 第三十一章 向北京进发

这趟漫长旅程余下的几个月简直就像是回归人类文明的路程,所以对这段经历我将一笔带过。

我自己规划的亚洲内陆漫游之旅就要走到了尽头,想到即将面临人类文明的重新拥抱,不知是舒适,抑或是不适。

◆ 第三十二章 重返沙漠

愉快的部分要在出发之后才会到来,每个阶段未知事物所散发出的魅力层出不穷。

我渴望去那辽阔的天地,即便孤寂也要上路以实现伟大的冒险。

船泊在河畔,手下人上岸生火,准备晚饭。两只小狗跌跌爬爬地上了岸,在灌木丛里互相追逐,过一会儿又回到船上的帐篷里。我在自己的帐篷里过夜,其他人则睡在营火边。我还没来得及写完当天的笔记,伊斯兰就给我端上米饭、布丁、烤野鸭、黄瓜、酸奶、鸡蛋和茶。小狗也分得自己的盛餐。我把帐篷门打开。月亮在打着漩涡的河道上投下曲曲折折的倒影。空气里弥漫着魅人的气息。这黝黑的树林和银色的河水构成的夜景实在迷人,让我无法转身背向。

◆ 第三十三章 亚洲中心最大河流上的生活

驾着小船在我们前面漂行,以便探测河水深度,警告我们哪里会有浅滩。

◆ 第三十八章 在藏东历险

艾尔达特总是独来独往,头昂得高高的,有一种君王的气势。我问他:“如果打猎打不着东西可怎么办?”“就饿肚子呗,等再找到一头牦牛就好了。”“冬天那么冷,夜里你在哪里睡觉呢?”“峡谷和山洞里。”“难道不怕有野狼?”“不怕,我有枪、拔火棒、打火石和火种,到了晚上我就生火。”“碰上厉害的暴风雪,不会给雪埋了吗?”“会的,但是我总有办法出来。”“你老是一个人,难道不会闷得难受吗?”“不会。除了我父亲和几位兄弟以外,也没有什么人好挂念的。而且他们每年夏天都会上山来待几天。”艾尔达特身上有股迷人的神秘气息,就像是童话故事里乔装隐居的王子。所有的问题他都回答得干净利索,但是你不问他,他也就不吭声。谁也没有见过他面带微笑抑或哈哈大笑,甚至主动与其他人交谈,仿佛是在逃避心中的巨大悲痛,而且在与野狼和暴风雪抗争搏斗时,要以孤独、危险、艰难和冒险来锻炼自己。然而他终究是个凡人,有时也很渴望跟其他人待上一阵子。因此,我问他是否愿意随我进入西藏荒野,结果他一口答应!他负责打猎,并把穿越山区的秘密小道指给我看。

这些动物灵活而优雅,闪亮的羊角在阳光下像刺刀一般闪烁着光泽,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更为惊艳的画面了。

◆ 第三十九章 在死亡阴影中撤退

第二天晚上死了一头骆驼,它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总是那么骄傲又逆来顺受,如今它已经放弃了找到牧草的所有希望,别无选择,只有去死。它背上驮鞍里的草给尚有一口气的骆驼分食干净。

◆ 第四十八章 水上风暴行

这番折腾颇有回报,因为我看到了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景色。我置身于地球上最高的山脉所形成的波澜起伏的大海之中。高耸的喜马拉雅山雪峰在南方和西南方闪耀着令人炫目的白色,巨大雪帽下的冰川表面像绿玻璃一样闪亮。

月亮落下,黑夜守候在我们身边。星星闪耀,气温逐渐降低。只有一层帆布将我们和泛着泡沫的白浪分隔开来,而波浪之下则是不知底的深渊。

◆ 第四十九章 与死神一同穿越藏北

这里的生活就这样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地过去,但无论是爬上高得让人目眩的山峰,还是忍受刺骨的寒冷、风暴和暴风雪,他们都活得健康而积极。他们竖起向山神致敬的石堆,敬畏所有藏身于湖泊、河流和高山中的奇异神灵。等到他们最后去世,即由家人背到山里去,任由野狼和秃鹫吞噬。

◆ 第六十四章 前往印度

我盘桓了很久,朝着西藏深情凝望;我在那片土地上留下多少喜悦,多少悲伤!那片土地并不好客,不管是人还是大自然,都给旅行者造成重重障碍。可是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险阻,只要在这令人目眩的高原上走过,旅人归来时必定会满载难忘的宝贵回忆。

◆ 点评

认为推荐
游记书没有半张图,大忌!
斯文赫定的少年时便决定一生的事业,这幸运的人,令人羡慕啊。
喜欢。